公司动态
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在唐山抗震救灾中的卓越贡献
来源:米6官网下载m6  发布时间:2025-06-18 06:13:42   浏览 919 次

  1976 年 7 月 28 日,一场 7.8 级的强烈地震无情地袭击了河北唐山、丰南一带,这座城市瞬间陷入了绝境。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唐山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 —— 开滦矿务局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迅速响应,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震救灾、恢复生产以及后续扩建的艰巨任务中,他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专业的技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878 年的煤炭企业,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创造了多个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一,享有 “中国煤炭工业源头”“北方民族工业的摇篮” 等盛誉。其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地处环渤海经济区腹地,与京、津相邻,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京山、京秦铁路贯穿其中,秦皇岛港、塘沽港与之紧密相连。

  开滦矿务局的煤田资源丰富,总面积达890 平方公里,探明储量约 71 亿吨。煤种以珍贵的肥煤为主,这种被誉为 “工业味精” 的稀缺煤种,其肥精煤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余还有 1/3 焦煤和气煤,是冶炼、化工、动力等行业的首选用煤。地震前,开滦矿务局的原煤年产量高达 2500 万吨,产品畅销全国 11 个省市,洗精煤更是源源不断地供应给鞍钢、首钢、本钢、唐钢、宣钢等国内各大钢铁企业,以及京、津、沪三市的炼焦制气行业。不仅如此,开滦矿务局每年还有大量煤炭出口,为国家赚取了重要的外汇收入,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具盛名。尤其是对上海市的煤炭供应,在别的地方不足以满足时,开滦矿务局总是挺身而出,增加产量全力支援,最紧张时一天就能供应上海市 2 万吨煤炭,堪称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

  ▲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指战员奔赴唐山抗震救灾第一线 日的那场大地震,如同恶魔般狰狞地扑向唐山,开滦矿务局未能幸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井上井下均遭到严重破坏,通风系统瞬间瘫痪,新鲜空气无法流通;供水、排水系统全面崩溃,矿井内积水无法排出,水位迅速上升;运输系统也陷入混乱,煤炭无法正常运输,整个生产链条戛然而止。设备损坏严重,大量机器报废,矿井更是全部被淹,被迫停产。开滦煤矿作为唐山的标志性企业,其停产给国家的煤炭供应带来了巨大的缺口,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国家计委紧急召开调度会,试图寻找别的地方的煤炭企业来填补开滦煤矿停产留下的空缺,国务院也迅速召开恢复工作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 “恢复开滦第一,煤炭影响全国” 的重要指示,迫切要求尽快恢复开滦煤矿的生产,让这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重新运转起来。

  41 支队迅速行动起来,派遣部队紧急奔赴开滦矿务局,承担起 “排水保矿,尽快恢复生产” 的艰巨使命。第 406 大队全体官兵,以及第 402 大队、第 404 大队、第 407 大队各 1 个土建安装区队,连同支队直属的 1 个汽车中队、1 个安装中队和医疗队等,共计 5500 多人,分别从辽宁、湖北、贵州等地,跨越千山万水,日夜兼程地向唐山地震灾区进发。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尽快赶到灾区,拯救生命,恢复生产,为国家和人民排忧解难。

  7 月 29 日,第 41 支队迅速派出由医院副院长田英带领的 22 人医疗队,他们携带充足的药品和先进的手术器械,乘坐两辆汽车,从辽宁省铁岭矿区出发,向着地震灾区疾驰而去。一路上,他们争分夺秒,克服了道路崎岖、余震不断等重重困难,经过日夜兼程的跋涉,于 8 月 1 日顺利到达河北省迁西县抗震救灾前线。在这里,他们与基建工程兵第 61 支队医院迅速会合,共同投入到紧张的伤病员抢救工作中。8 月 3 日,为了更好地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救治效率,他们又与兄弟部队医疗队联合组成了抗震前线临时野战医院,全力抢救受伤群众。

  医务人员不顾天气炎热,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医疗一线,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疲惫布满了他们的脸庞,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毫不退缩。到8 月 27 日,他们成功抢救了 500 多名伤病员,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9 月初,田英代表医疗队出席了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国务院领导对这个临时野战医院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他们的功绩也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8 月 4 日,驻陕西韩城的第 42 支队迅速派出 45 名司机和 45 台汽车,满载着救灾物资,向着唐山地震灾区进发。第 41 支队也不甘落后,迅速组织了由 54 人、32 辆汽车组成的运输队,紧随医疗队之后赶赴开滦,执行物资设备抢运任务。当时的情况极为艰难,余震频繁发生,道路被地震破坏得坑洼不平,交通严重堵塞,天气又异常炎热,给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汽车运输队的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日夜兼程,多拉快跑,在运输线上争分夺秒地奔波着。为了尽快将物资运送到灾区,他们常常去山西太原拉货物,6 天时间就要往返一次,日夜兼程 1700 多公里。在这期间,他们从未按时吃过一顿饭,也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毫无怨言。战士们严格遵守抗震救灾纪律,展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自觉性。拉苹果的车辆,战士们没有一个人偷吃一个苹果;错过开饭时间,他们也坚决不让矿上另做饭吃。矿上送来饼干、苹果等慰问品,他们都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经过长达 58 个昼夜的艰苦奋战,汽车运输队共抢运物资 6624 吨,行驶里程达到 10.1 万公里,完成了 42.1 万吨公里的运输任务。令人惊叹的是,车辆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完好无损,出勤率更是达到了

  100%,并且没发生任何事故。他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开滦煤矿的高度赞誉,在离开开滦煤矿时,矿里特意将地震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块大镜子,书写上“救灾勇士,运输尖兵” 八个大字,送给部队留作纪念,这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敬意。8 月 13 日,第 41 支队副支队长李飞率先遣组乘坐吉普车,马不停蹄地赶到唐山,加强对抗震救灾部队的统一领导。8 月 15 日晚,第 402 大队 10 连、第 404 大队 9 连 200 多人,从辽宁省铁岭乘军列抵达唐山。临行前,第 41 支队政委刘善水亲自作战前动员,他语重心长地要求大家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要把抗震救灾当作一场真正的战斗来对待,想灾区人民所想,急灾区人民所急,帮灾区人民所需。他强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一定要打一个漂亮的胜仗,为争光,为基建工程兵争光。战士们深受鼓舞,士气高昂。地震后的唐山,满目疮痍,面目全非,所有建筑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余震不断,危险随时有可能降临。胜利油田的伸出了援手,派出车辆,连夜将救援部队通过在废墟上清理出来的道路接到马家沟矿。部队到达后,在矸石山前的一块空地上安营扎寨,指战员们迅速动手安装活动板房,为后续的救灾工作做好了准备。

  9 月 3 日,基建工程兵煤炭部办公室批准成立第 41 支队唐山指挥所,并建立指挥所党委,李飞任指挥长兼党委书记,邢凯任政委兼党委副书记。随后,第 406 大队从湖北省钟祥县荆襄磷矿工地,第 402 大队 3、4 中队、第 407 大队 1 区队 4 个中队从贵州省盘县矿区,支队直属 1 个汽车中队、1 个安装中队和部分机关干部战士从辽宁省铁岭矿区,共 5500 余名官兵迅速向唐山地震灾区集结。自 1976 年 8 月起,部队陆续到达震区,一到目的地,他们顾不上长途跋涉的疲惫,立即奔赴开滦矿务局马家沟、唐家庄、唐山、赵各庄、荆各庄、林西、范各庄等矿和煤炭部唐山直属仓库,迅速展开清理废墟、排水抢修、恢复矿井生产通风系统等抢险救灾工作。在唐山施工期间,第 41 支队 402 大队的 3、4 中队,第 407 大队 1 区队部和 1、2、3、4 中队的部队后勤供应由第 406 大队代管,确保了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顺顺利利地进行。1977 年 1 月 1 日起,第 41 支队唐山指挥所直属基建工程兵煤炭部办公室领导,逐步加强了指挥协调,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山地震后,开滦矿务局各煤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地面建筑被严重破坏,井下被水淹,运输系统瘫痪,整个生产陷入了停滞。迅速恢复唐山的建设,特别是开滦煤矿的生产,对于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在国内外也有着深远的政治影响。第

  41 支队救灾的部队在野战部队陆续撤出后,勇敢地接过了接力棒,承担起了野战部队由于缺少设备工具而未能完成的各种抢险任务。此时,他们的主要任务转变为抢修抢建开滦煤矿,恢复生产以及推进部分重点工程建设。

  406 大队 10 中队承担了马家沟矿 1 号井井筒 220 米直径 300 毫米排水管路的安装任务,9 中队则担负着第二水平大巷至水仓、五水平到二水平 370 米直径 300 毫米排水管路的安装任务。面对艰巨的任务,指战员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加工赶制了弯头、法兰盘、管座、管子箍等各种配件,同时检修了 8 吨稳车 1 台和慢速绞车 1 台。1976 年 8 月 21 日,安装排水管路的工作真正开始。工程技术人员充分的发挥聪明才智,对实施工程的方案进行了大胆改进,加大了一次吊装物的长度,原本需要多次吊装的 220 米管路,仅用 4 次就吊装完毕。在安装过程中,他们还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用手锤钢钎凿 3 号煤仓混凝土基础,需要通过 40 道罐道梁,还要绕过二道巷,但战士们毫不畏惧,凭借顽强的毅力,提前 7 天完成了 590 米排水管路的安装任务,并且一次试水成功,为矿井排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马家沟矿的困难远不止于此。地震震塌了西风井扇风机房和变电站机房,两台轴流式风机和高压开关柜也遭到了严重损坏,守机的老工人甚至牺牲在了现场,遗体就埋在机器旁边,场面令人痛心。更为棘手的是,地震后大部分技术资料丢失,以前参加设施安装的老也去世了,这给抢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参加抢修的人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通过现场仔细查看,迅速制定了清理废墟、盖机房、安装设备的抢修方案。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指战员们不畏酷暑,不惧风雨,日夜奋战,连续奋战了

  作出了巨大贡献,煤炭部为此通报表扬了9、10 中队,基建工程兵煤炭部办公室也来电祝贺,开滦矿务局领导到现场慰问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煤炭部副部长贾慧生称赞道:“实践证明,你们是一支过得硬的队伍,今后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把这两个安装连放到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工程上去。” 这不仅是对两个中队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高度赞誉。唐家庄矿作为开滦矿务局年产原煤

  300 万吨的特大型煤矿,在地震后同样遭受了重创。涌水量以每分钟 120 吨的惊人速度飞速增加,2 号井 2 道巷以下机电设施全部被淹,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急需增加新的排水系统。第 406 大队 9 中队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他们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遇到了诸多难题。日本进口螺纹套管连接难度极大,改装水泵基座时又没有电,但战士们没有被这些困难阻挡,他们群策群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提前 9 天完成了直径 340 毫米排水管路和 4 台水泵的安装任务,大大加快了排水速度。

  2 号井运输,距离长达 4000 米,井下水齐腰深,仿佛一条地下长河,给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战士们毫不退缩,他们乘坐运料矿车在深水中艰难前行。途中,运料车经常掉出轨道,大家毫不犹豫地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冻得嘴唇发紫,但他们依然咬着牙,齐心协力把矿车抬上轨道,将弯头、管座等材料安全运到泵房,最终成功安装好井底泵房。在风井井筒安装排水管路时,由于空间狭小,没有站人的地方,操作难度极大,远比大井困难得多。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了把 265 米长的管路分两段吊装的办法,巧妙地加快了安装速度,提前完成了任务。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唐山日报》《开滦矿工报》刊登报道,河北抗震救灾指挥部也向 9 中队赠送了 “英雄军队一往无前,抗震救灾再立新功” 的锦旗,矿工们更是对他们赞不绝口:“拿起枪杆会打仗,拿起工具会安装,能工能战,真是我们矿工学习的好榜样。” 部队党委为了表彰 9 中队的突出贡献,给他们记集体三等功,这是对他

  们的英勇行为和卓越功绩的高度认可。1976 年秋,第 406 大队 3 中队承担了抢修煤炭部唐山直属仓库的任务。该仓库在地震中受破坏严重,库房倒塌,不少设备物资暴露在外,遭受风刮日晒雨淋的侵蚀。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3 中队的战士们毫不退缩,他们在一个冬季里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奋战。在寒冷的冬天,他们不畏严寒,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修复各类库房 10979 平方米,围墙 1200 米,圆满完成了抢修任务,为保护国家物资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地震后的开滦煤矿,选择了恢复与扩建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范各庄矿作为开滦矿务局的主力煤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976 年 9 月,煤炭部高瞻远瞩,决定在全力抓恢复生产的同时,对范各庄煤矿进行扩建,目标是使该矿年产原煤由 360 万吨扩大到 720 万吨,产量实现翻一番,以满足国家对煤炭日渐增长的需求。

  18.7 万平方米,这中间还包括提升原煤储运、排矸、通风、供电、供热、机修加工及灯房、浴室等关键区域,面积达 43000 平方米。部队迅速集中兵力,将恢复原煤生产系统作为第一个任务。第 406 大队 2、4 区队密切配合,对主副井绞车房、选矸楼、皮带走廊、转载点和临时装车点等关键工程展开突击。根据第 41 支队唐山指挥所 1977 年 3 月 20 日《关于抢修抢建范各庄矿原煤生产系统情况报告》显示,到 3 月 15 日,部队已清理废墟 20000 立方米,完成土建施工面积 29032 平方米,临时房建 25829 平方米。《基建工程兵简报》1977 年第 31 期也报道:第 41 支队担负范各庄矿的恢复和扩建施工任务,提前半个月拿下原煤生产系统,有力地保证了矿井恢复出煤。开滦煤矿的职工们看到部队的出色表现,纷纷感叹:“只知道会打仗,站岗放哨,没想到还会在井筒内悬空作业,电焊、安装,这样的兵第一次看见。” 范各庄矿在部队的努力下,于 1977 年 3 月 15 日成功恢复生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8 个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原地重建八大工业生产厂房,移地扩建库房、医院、职工宿舍,新建大型储煤仓等。所有工程建设项目都按照抗 8 级地震设防标准做设计和施工,施工特点呈现出 “一高二大三复杂” 的特点,即工程高度高、规模大、施工环境复杂、技术方面的要求复杂、施工组织复杂。而且基础深,废墟多,场地狭窄,砼构件多,吊装量大,时间安排紧,施工要求高。其中,最艰巨的任务当属建设当时亚洲最大的储煤仓。

  3 个独立圆筒组成,仓高 46.8 米,加基础总高 56.55 米,仓体直径 22 米,仓基础直径 27.4 米、深 9 米,单仓容量 9500 吨,总容量 28500 吨;圆筒顶部设有局部两层的配煤间,面积 3509 平方米;总体积 58503 立方米,钢筋混凝土量 10311 立方米,土方量 25000 立方米。如此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对于主要是做矿建工程的部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储煤仓基础坐落在 80 米厚以中、细砂为主的冲积层上,单仓基础每小时涌水量达 136 吨,施工难度极大,再加上要求在仓体上冻前完成,更增加了施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43 支队迎难而上。1978 年 3 月,国务院、决定在第 41 支队唐山指挥所基础上组建第 43 支队,李飞任支队长,温保堂任政委,继续执行开滦煤矿恢复重建任务。第 421 大队在唐山抗震救灾部队基础上率先组建,成为矿建、土建、机电安装为一体的综合施工队伍。为攻克储煤仓建设难题,第 43 支队成立以支队长李飞挂帅的现场指挥组,组织工程技术人员 9 次外出学习,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设计出便于多工种平行作业的辐射梁悬索拉杆三层工作台滑模平面。

  展开了激烈的施工会战。第421 大队 17 中队的战士们在 9 米深基础坑内近 40 摄氏度的高温下,连续绑扎钢筋 303 吨,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高温炙烤着皮肤,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毫无怨言。第 406 大队 2 区队、第 421 大队 4 区队也不甘示弱,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提前 15 天完成 3 个基础 29865 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任务。1977 年 8 月 6 日起,部队采取了液压滑模新技术建设储煤仓仓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艺。第一个仓体施工用时 22 天,经过一直在改进,第二个仓体施工用时减少到 13 天,第三个仓体施工用时更是缩短至 11 天。最终,部队在 1978 年上半年提前半年完成储煤仓建设任务,工程质量优良,实现了高速、优质、安全、低耗的目标,创造了我国大型滑模工程项目施工新纪录。

  20 多个大型厂房也在部队的努力下迅速崛起,55682 平方米住宅楼完工,928 户职工搬进了新居。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矿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开滦煤矿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范各庄矿的抢修扩建施工中,部队涌现出了众多先进集体和个人,先后有 77 个单位荣立三等功,280 个单位受到嘉奖;480 人次荣立三等功,2817 人次受到嘉奖。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责任与担当。

  王时,1953年生人。1969年6月上山下乡插队,1970年12月参军,先后在铁道兵、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服役。1984年4月随部队集体转业,先后在煤炭部、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基建、人事、后勤服务、离退休干部管理等部门工作。2014年退休后,参加编纂《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志》(副总纂)、《中国煤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志》(总纂及统稿)工作。

版面所有:米6官网下载m6 xml地图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2021004523号-2 技术支持:米乐m6app官网